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

week 1. introduction

Aesthetic Computing: A Brief Tutorial
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Computing by Paul Fishwick
conceptual art

computational aesthetics ?
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topic/computational-aesthetics

計算美學:利用數學公式、演算法與統計方法來分析和評估藝術、影像、音樂等創作中的「美」,目的是讓電腦能像專家一樣進行美感判斷,並加深我們對人類審美感知的理解。

計算美學概要

1. 歷史背景
計算美學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 1928 年伯克霍夫提出的美感公式 M = O/C(美感 = 秩序/複雜度)。1950 年代,本塞與莫勒結合資訊理論創建「資訊美學」,並影響早期電腦生成藝術。1970 年代,心理學家柏林推動「新實驗美學」,將測量物件特徵與觀者感知結合。1990 年代初,國際數學與計算美學學會(IS-MCA)成立,推動計算美學成為跨越科學與藝術的重要研究領域。

2. 實際應用
計算美學被廣泛應用於影像與藝術品評估、攝影與影片品質檢測、產品與汽車設計等,並輔助人類專家進行判斷。其目標是開發能自主進行美感分析與創作的系統,甚至提出新穎觀點與生成超越人類想像的藝術。然而,目前仍難以確定這些技術是否真正揭示了人類大腦的美感運作機制。

3. 相關領域
計算美學是人工智慧(AI)的重要子領域,並與數學、心理學、設計與哲學等領域緊密相關。它與**計算創造力(Computational Creativity)**關係密切,後者專注於探索機器的創造力表現;兩者皆不必依賴人工意識即可運作。這些研究不僅推動AI藝術創作,也為理解人類審美提供新的視角。





FORM + CODE

設計、藝術和建築中的FORM+CODE:如演算般優雅,用寫程式的方式創造設計的無限可能

參考書目:
1. 數 : 電腦時代之美學、創作及環境,葉謹睿
2. 數位「美」學? : 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,葉謹睿
3. 認 : 人的延伸 / 麥克魯漢
4. 
New Media Art (2006)
Mark Tribe & Reena Jana


1. 早期抽象與光學藝術(1860s–1930s)

Wassily Kandinsky (1866–1944)
貢獻:抽象藝術先驅,強調色彩與幾何形狀的程式化美感啟發後世程式藝術。

Victor Vasarely  (1906–1997)
貢獻:光學藝術(Op Art)大師,使用幾何圖形與規則演算法創作視覺錯覺藝術。
代表作ZebraVega-Nor


Sol Lewitt (1928–2004)
貢獻:觀念藝術先驅,雖不直接編程,但他的「指令式藝術」對程式藝術有深遠影響。
代表作Wall Drawings(程式邏輯化藝術)

杜象 噴泉 (1917)
Sol Lewitt 

想法優先於結果  「當一名藝術家使用觀念藝術的形式,這就意味著所有的規劃和決策都是事先做好的,而執行只是一個表面的問題。想法成為創作藝術的機器。」

生成式AI (Vibe Coding)
指令藝術的定義?
concept art -> Sol Lewitt -> 小野洋子 -> John Maeda (Casey Reas, Golan Levin)->Vibe Coding ->?

2.電子與早期程式生成藝術(1930s–1960s):

code artists:
Ben Laposky, 1914-2000
貢獻:電子程式藝術先驅,使用電子振盪器創作「Oscillons」電子圖形。
代表作Oscillons 系列


John Whitney Sr., 1918-1995
貢獻:早期電腦動畫先驅,將機械與數學結構應用於電影動畫。
代表作CatalogArabesque
貢獻:電子藝術與程式生成圖像先驅,結合科學、數學與藝術。
貢獻:計算機藝術先驅,探索影像處理與數位媒體藝術。
代表作Pixillation、Computer-Generated Film Experiments



Harold Cohen, 1928-
貢獻:AARON 系統開發者,人工智慧繪畫系統先驅,探索電腦自主創作的可能性。
代表作AARON 系列作品

Manfred Mohr (1938-)

貢獻:歐洲抽象藝術與演算法藝術開拓者,將立方體結構轉換為程式生成影像。
代表作Cubic Limit 系列

3. 抽象演算法與互動藝術興起(1960s–1980s)

Frieder Nake 1938-
貢獻:電腦藝術先驅,1960 年代利用程式生成抽象圖像,是最早期結合數學與藝術的學者之一。

貢獻:互動藝術與資訊可視化藝術家,將程式與感測器技術結合。
代表作Pockets Full of Memories、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

Vera Molnár 1924-2023
貢獻:早期女性電腦藝術家,1960 年代開始以電腦程式生成極簡抽象藝術。

貢獻:網路藝術家,探索網頁與程式生成的藝術創作。

代表作Shredder、Digital Oracles

貢獻:程式生成藝術與互動藝術家,強調數據與算法的創造力。
代表作Every Icon、Sound Objects

貢獻:互動與遊戲藝術家,將遊戲與數位藝術結合,強調玩家體驗。
代表作Gamestories、The Mine

4. Generative 與程式互動藝術發展(1970s–1990s出生)

John Maeda, 1966-
貢獻:MIT Media Lab 前教授,推廣「Design + Technology + Art」融合,著有《Design by Numbers》。
代表作Reactive Books、算法設計裝置 

Casey Reas, 1970-
貢獻:Processing 語言共同創辦人,著重演算法藝術和生成系統設計。


Golan Levin (1972–)

貢獻:互動媒體與實時視覺藝術的領軍人物。

代表作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Terrapattern


貢獻:Generative Art 與程式藝術家,專注於數學演算法與視覺藝術的結合。
代表作:Substrate、Antic Web

Ben Fry, 1975-
貢獻:Processing 語言共同創辦人,將資料視覺化(Data Visualization)與程式美學結合,推動「創意編程」教育。

LIA (1976–)

貢獻:奧地利藝術家,以程式生成的視覺作品聞名。

代表作Generative Art、抽象動畫


Zach Lieberman (1977–)

貢獻:互動程式藝術家,擅長人體感應與視覺表現。

代表作:EyeWriter、OpenFrameworks作品


Rafaël Rozendaal (1980–)

貢獻:網路藝術家,專注於互動式網頁藝術。

代表作www.muchbetterthanthis.com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www.ifnoyou.com


Memo Akten (1985–)

貢獻:互動程式藝術家,結合人工智慧、聲音與視覺藝術。

代表作Learning to SeeForms


重點

1. 早期抽象與光學藝術(1860s–1930s)

  • 代表人物:Wassily Kandinsky (1866–1944)、Victor Vasarely (1906–1997)

  • 重點

    • 探索抽象與幾何形式美感

    • 透過規則、比例與色彩創造視覺效果

    • 為後來程式生成藝術提供概念基礎


2. 電子與早期程式生成藝術(1930s–1960s)

  • 代表人物:Ben Laposky (1914–2000)、John Whitney Sr. (1918–1995)、Herbert W. Franke (1927–)、Lillian Schwartz (1927–)、Roman Verostko (1929–)

  • 重點

    • 利用電子振盪器、電腦與繪圖機創作視覺作品

    • 將數學與算法直接應用於藝術

    • 開創「Algorist」與電腦生成圖像概念


3. 抽象演算法與互動藝術興起(1960s–1980s)

  • 代表人物:Manfred Mohr (1938–)、George Legrady (1950–)、Mark Napier (1961–)、John F. Simon Jr. (1963–)、Mary Flanagan (1969–)

  • 重點

    • 抽象藝術與演算法結合

    • 開始探索互動、網路與資料視覺化

    • 將觀眾行為納入作品體驗


4. Generative 與程式互動藝術發展(1970s–1990s出生)

  • 代表人物:Casey Reas (1972–)、Golan Levin (1972–)、Jared Tarbell (1973–)、Ben Fry (1975–)、LIA (1976–)、Zach Lieberman (1977–)、Rafaël Rozendaal (1980–)、Memo Akten (1985–)

  • 重點

    • Generative Art 與 Processing 語言興起

    • 網頁、互動裝置與 AI 成為重要創作媒材

    • 強調程式與觀眾、環境、數據的即時互動



新媒體藝術

閾限空間(Liminal Space)

生成式AI ...

Aram Bartholl 、Blast TheorySimon Weckert 將「看不見的數位系統」與「地理空間」以藝術的方式揭示出來



EX1: (2025/9/19)
與生成式AI討論與共創,具有運算美學特質的日常照片:
(1) 拍攝日常照片
(2)  上傳給GAI (chatgpt),請 GAI 分析其中的運算美學特質,(可能需要先請 chatgpt 定義運算美學有哪些特質)
(3) 請 GAI生成美學品質更好的類似照片
(4) 比較與反思自己原始照片與GAI生成照片間的差別

Take photos of Computational Aesthetics in everyday life, co-create with AI.
(1) Take everyday photos
(2)  Upload your photos and discuss with GAI ( chatgpt),  ask GAI to analyse the qualities of Computational Aesthetics
(3)  Ask GAI to create a similar photo with better aesthetic qualities
(4) Compare your original photo and the GAI generated photo, show your relfection

Processing  (and p5js) Online editor:

Grading:
平時作業   30%
期中作品   30%
期末作品   40%

科技藝術公司參訪 
下午 1:30 金車藝文中心, 承德館




加入課程: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